小宝宝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天使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以及受小宝宝体内激素的影响,如今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出现了肛肠疾病,在这,我们总结归纳了小儿临床常见的几种肛肠疾病,希望能引起家长重视。
(1) 直肠息肉: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是直肠息肉,它也是小儿肛肠外科最常见疾病,可占约30%。其形成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、炎症(如痢疾)、机械性慢性刺激(便秘、粗糙的粪便)、病毒等有关。息肉的形状一般犹如一粒带蒂的小葡萄,颜色由淡红、深红到紫色均有,表面可像桑葚或杨梅的刺状,数目可单个或者多个,距离肛门口可近可远,有时可因排便而被带出到肛门外。这种息肉引起的便血一般颜色鲜红,附着在大便表面而不互相混合,少见单纯血便而无粪质者。细心观察可在粪便上看到沟槽状压痕,为粪便通过息肉时所造成。小儿一般无腹痛、里急后重等。长期少量出血可以引起小儿贫血,息肉还可能引起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。
(2) 肛裂:多因粪便干结引起,常发生在肛管后方正中,用双手稍加分开一下肛门可以看到这一裂隙,肛裂时出血量少,色鲜红,附在粪便表面或在手纸上可见;排便时剧烈疼痛,小儿因而哭闹、不愿排大便,又使患儿大便更加干燥,致肛裂长久不愈。
(3)肛门周围脓肿:小儿,尤其是新生儿、婴幼儿皮肤娇嫩,容易因大小便浸渍、粗硬不洁尿布的摩擦、粗糙手纸的损伤等,致化脓性细菌侵入引起。全身也可发热,小儿可有哭闹、拒食、呕吐现象。如未治疗可化脓溃破流脓形成肛瘘。
(4).肛瘘:小儿肛瘘的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,污染内裤;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,有瘙痒感。若外口暂时封闭,脓液积存,局部呈红肿,则有胀痛,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,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,如此反复发作,可形成多个外口,相互沟通。本病目前还依靠手术治疗,但由于小儿身体结构简单,所患脓肿也多表浅,肛瘘管道短而直,手术时找准肛门内的感染源切开充分引流即可,而且术后护理简单,只要注意局部清洁干燥,无需特殊换药,10余天创面就完全长好。若时间拖得越久,则可能形成高位复杂性肛瘘,手术难度将远远加大。
(4) 肛门瘙痒:小儿肛门瘙痒的一个常见疾病是蛲虫病。蛲虫寄生在肠道,雌虫往往在夜间爬出肛门外排卵,虫卵污染手指、衣被,然后直接或经过扬起的灰尘进入消化道,再发育成成虫,因此发生自身的重复感染或感染他人。肛门瘙痒往往发生在夜间,影响睡眠。家长可在小儿入睡2-3小时后,检查肛门周围皮肤皱褶处,看是否发现白色线头样的成虫.。
(5) 脱肛:婴幼儿的直肠与肛管上下处在一条直线上,与周围组织比较松弛,肌肉比较薄弱(尤其是营养不良或有消化性疾病患儿),在2岁前后开始坐便盆排便,此时会阴底部所受腹压要大,如有便秘需要使劲摒气,延长坐盆时间,或频繁腹泻,或有咳嗽、包茎、尿道膀胱结石等增加腹压的情况,均容易引起脱肛。脱肛初始仅在用劲排便时出现,便后可以自动缩回,后来可能要用手帮助送回去,不大便时(如哭闹)也可出现。如长时间不将它送回,可发生水肿、渗血、溃疡而引起坠胀、疼痛、里急后重、流脓血粘液。绝大多数脱肛的患儿可在5岁之前自愈。
因此,如出现上述病症的患儿,第一,家长要重视,尽早诊断,抓紧治疗;第二,根据医师会诊的情况,选择手术时的年龄和治疗的方法;第三,在诊治上家长要把正规的医院作为首选,这些医院在治疗的技术服务上有针对性,具有一定的权威性,措施得力。否则,将给孩子留下终生遗憾。
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,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,具体诊疗还请遵照医师意见
COPYRIGHT © yygc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岳阳市中医医院肛肠诊疗中心 版权所有